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杨凌: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信息发布者:当下家庭农场
    2017-09-08 13:07:12   转载

    这是一片承载着华夏农耕文明的神奇土地!4000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官后稷就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又是一个因现代农业科技而生的新城!20年前,全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这里正式挂牌成立。

    20年来,杨凌示范区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立足于自身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示范的问题,实现“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

    2016年,杨凌示范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2亿元,比1997年的1.53亿元增长了435.9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达到14959元,比1997的1396元增长了9.7倍。2017年上半年,示范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5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4元,位列全省第一。杨凌示范区农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开创种业硅谷新时代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中国农作物育种发展进程中,杨凌示范区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出自杨凌。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中,有四次都是杨凌品种主导的。

    为进一步促进种业发展,杨凌示范区2012年就已提出将种子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出台了《关于促进种子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使种业产业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每年拿出1200万元种业专项资金,并设立1亿元的种业基金,支持种业企业发展。目前,示范区内聚集种业生产经营企业50多家,其中取得省级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5家,中国种业十强企业已有3家在杨凌投资发展;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8亿元,占地860亩的种子产业园,已有15家种业企业入驻,累计投资5亿元;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首家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即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品种权交易116项,成交金额突破亿元。

    在杨凌汇源生物农业研究院,一座围绕基因编辑品种创新的现代化研发中心已经投入运营。研究院通过利用全球领先的基因功能筛选技术、基因编辑机技术、测序技术等,打造国际一流研发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品种创新。据执行院长王本富介绍,研究院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成世界上第一个果树基因功能大数据库、世界上第一张果树功能基因芯片及世界上第一个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的果树新品种。力争5年时间内用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组育种技术在解决苹果生产普遍存在的轮纹病、腐烂病、早期落叶病方面,在改善果品品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引种繁育、杂交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多种方式,累计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628个。以“小偃22”“西农979”为代表的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增产约25亿公斤。“秦优7号”等油菜新品种累计推广1200多万亩,是我国“双低油菜”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单609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创造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西农8号西瓜新品种在20多个省市累计种植面积6000万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杨凌,除了专业的科学家团队进行育种外,还有一批农民育种“科学家”,如马新世的“陕抗”“冠秦”系列西甜瓜品种,王建人的“金棚M6”粉红番茄品种,罗恩后的“秦红宝”洋葱品种等。

    20年来,杨凌示范区以两所大学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为依托,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以大白菜、甘蓝、番茄为主的蔬菜,以苹果、猕猴桃、西甜瓜为主的果业种业产业体系。据估计,由杨凌育繁推的新品种增产值在千亿以上。

    “十二五”期间,杨凌示范区种子交易总额达10亿元以上。放眼“十三五”,杨凌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以打造“种业硅谷”为目标,全力推进种业元素聚集。现在,杨凌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近千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面向西北和全国市场,在18个省区建立了200多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逾亿亩,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农牧良种科技研发、学术交流及重要的集散基地。

    打造涉农工业战略新高地

    作为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聚合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农科教优势资源,具有更多的政策优势,这里无疑是投资发展涉农工业的理想之地。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杨凌示范区审时度势,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2014年规划建设占地2万亩、总投资230亿元的杨凌(陕西)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不仅可以享受杨凌示范区独特的体制、雄厚的科技、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原材料产地等优势,还可享受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及陕西省政府在资金支持、土地供给、企业服务、政府扶持、条件保障等方面特有的政策支持。

    落户园区的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猪全产业链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生产的“本香”安全猪肉是陕西省肉类知名品牌。秦宝牧业依托杨凌的科技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秦宝”牛肉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杨凌正在形成从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到屠宰、冷链物流的完备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和企业集群。

    全国果汁行业稳居第一的汇源集团年产8万吨猕猴桃果浆及果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成为汇源集团新的增长点。杨凌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桑椹果汁、果酒等绿色饮品加工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圣桑”鲜桑果汁、果酒系列产品先后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杨凌环球园艺有限公司是一家新西兰外商独资企业,专门生产猕猴桃花粉和果汁,年产值6亿多元。

    杨凌食用菌产业聚集10余家企业。其中,众兴菌业日产金针菇达100吨,位居全国前列。西北地区首家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天和生物,年产杏鲍菇也在3000吨以上。

    目前,杨凌示范区依托农科教优势,重点围绕粮、果、畜、菜、茶及特色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打造陕西涉农工业战略高地。2016年园区已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26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引领三产融合发展新示范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2015年,杨凌示范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先进经营模式,以现代农庄集群建设为抓手,打造杨凌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品牌,积极发挥农科城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走进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上百座新型双拱双模大棚整齐排列,而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这里的瓜苗不是植根土壤,而是种在一个个小“枕头”里。“‘枕头’里面装的是园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联合研发的植物生长营养有机质。一亩地只需要700个‘枕头’,就可以实现让土壤在‘休养生息’中继续农业生产的目标,作物产量还可提高两成多。”园区负责人马新世说。

    通过创业创新园内的试验示范,诞生了杨凌示范区大力推广的“3+2”设施农业新技术,即双拱双膜大棚技术、基质袋装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植物源农药技术、碳基营养肥技术。从2016年开始,杨凌示范区大力推行这种新型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为市场提供“高端、定制、安全、科技”的杨凌优质农产品。

    现代农庄集群是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编制完成了《杨凌现代农庄集群总体规划(2015-2017)》,先后投入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每个现代农庄给予150万元至2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

    在杨凌示范区,现代农庄主题涵盖设施果蔬、苗木花卉、特种养殖、餐饮民宿、休闲体验、文创加工等数十个门类。

    快活林农庄是一家集林下种养、蛋雕蛋绘、名鸡观赏、休闲体验以及农家餐厅为一体的农庄。农庄创办人党显茹告诉记者,在杨凌发展休闲农庄,一定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不仅要休闲还要健康。据了解,快活林农庄通过将亚麻籽油饼粕作为饲料,充分利用富含α-亚麻酸油料籽粕资源,生产富含欧米伽3的肉鸡、鸡蛋等产品,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三产融合,一产为本。”百恒奇异果农庄负责人王小铁在推进三产融合过程中将着力点放在做好一产发展上,“三产融合只有服务于一产发展,才能真正惠及农业产业,惠及农民。”王小铁说。

    现代农庄模式也在倒逼经营者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杨凌君度·唯尔庄园负责人胡伟晨告诉记者,“杨凌的农庄经营大多采取会员制,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早在两年前,我们就申请加入了杨凌安全农产品溯源标识管理体系,葡萄成熟采摘后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合格产品的包装上才能贴上溯源二维码标签”。截至目前,杨凌农产品溯源中心已受理溯源认证45家企业,认证面积达2.6万亩。

    轻轻点击杨凌现代农庄集群线上服务平台自助终端,杨凌示范区30多个现代农庄的农特产品等信息一览无余。杨凌农业云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去年上线的现代农庄集群线上服务平台,通过网站、手机、微信、自助终端等多渠道,实现了农庄产品和休闲服务的网上预约、预订。

    为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杨凌示范区在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中,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先后通过组建村级土地银行、成立土地流转公司以及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养殖大户、现代农庄、家庭农场、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土地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3.3%,土地流转率位列全省第一。

    对杨凌而言,在规模经营和三产融合方面发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强“芯”剂,也是区域经济“强壮体魄”的必由之路,因为肩负“示范引领”的重任,只有融合协力,才能在探索中让“农科城”这艘大船走得更快、更远。

    实现科技创新推广新突破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率先在科教体制改革方面开展试点,1999年9月,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等10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通过推进体制与科技创新,有效解决了农科教、产学研相互脱节和条块分割的问题,促进了科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制,凝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科教实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作物品种选育、旱区节水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体细胞克隆山羊、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获批授权专利2046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82个(其中国审品种26个),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位,排名前10位的学科数居全国23位、居陕西高校第2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推广成果奖4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28项,培育小麦、花椒等新品种8个,专利12项,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人才。

    通过农科教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杨凌示范区经过20年建设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从45%提高到60%,已经建成了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个,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9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48项。2010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共授权专利693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70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67,居全省首位。

    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联盟”、第六产业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每年遴选20个左右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2016年杨凌R&D占比达5.6%。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93项,万人发明专利数位居全省第一。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年均引进博士以上人才100名以上,目前示范区有科教人员7000多名、两院院士2名、“千人计划”入选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为全国培养各类人才30万名以上。

    2007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的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2016年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500人以上。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中,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96人,其中博士生137人,硕士生58人,本科生1人,占在校留学生的87.9%。近年来,先后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30名留学生来杨凌进行专业培训。

    为不断加强科技示范推广,杨凌示范区出台了推广规划、职业农民培训规划,形成大学试验站、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农科培训、农高会、现代媒体等“六种示范推广模式”,建立了国家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农业大数据等“六个中心”,形成了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23届。“杨凌农高会”品牌价值615.99亿元,位居中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榜首。

    杨凌示范区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大战略,在去年实现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的基础上,年内将实现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将陆续在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新疆、西藏等地建设更多基地。

    截至目前,杨凌已在全国18个省(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01个,年推广面积6500多万亩,推广效益超过170亿元。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